燃油齿轮泵摩擦副表面织构设计与热-流体-结构耦合的端面间隙动态控制技术研究

天资达人 科技创新 2025-10-02 3149 0
湖南泰德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近年来,国外在齿轮泵研制过程中,主要集中于研究齿轮参数及泵体结构的优化设计、齿轮泵的困油冲击及卸荷槽设计等,从而达到降低泵的流量脉动和噪声,提高泵的抗疲劳能力。此外,提高齿轮泵的工作压力是齿轮泵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提高工作压力所带来的问题是轴承寿命大大缩短,泵泄漏加剧,容积效率下降。产生这两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齿轮上作用了不平衡的径向液压力,且工作压力越高,径向液压力越大。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以上两个问题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对齿轮泵的端面间隙进行补偿;如优化齿轮参数,缩小排液口尺寸等减小齿轮泵的径向液压力以及滑动轴承的润滑设计和新型耐磨涂层材料研究。除开展齿轮参数及泵体结构的优化及齿轮泵困油冲击及卸荷措施研究之外,为满足体积小质量轻的技术要求,齿轮泵需要进一步提高压力和转速。

随着现代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推重比大型涡扇航空发动机通常要求燃油齿轮泵具有更高性能、更轻质量、更紧凑的体积以及更长寿命和更高的可靠性。为满足该技术要求,燃油齿轮泵将朝着高转速、高压力、高流量等技术方向发展。由于燃油齿轮泵采用的工作介质为RP-3型航空煤油,其被用于发动机燃烧室,通过燃烧产生推力,介质需具备良好的流动性,以便在高温、高压和高速环境中正常运行;而良好的流动性会导致燃油介质黏度极低,通常为航空液压油和滑油黏度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此外,燃油介质在先进飞机平台中常需冷却飞机电气、机载电子等多个系统,导致燃油介质温度急剧上升,黏度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在高压、高速、大流量、高温等技术指标约束下,燃油齿轮泵较航空液压齿轮泵、滑油齿轮泵,其摩擦副需将面临更高的pv值限制、更低黏度引发的润滑不足等不利影响,以及在高转速下易引发油泵空化等众多难题。本文从摩擦副设计、耐磨材料开发、困油空化控制、高压密封技术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燃油齿轮泵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燃油齿轮泵

一、燃油齿轮泵摩擦副设计与长寿命技术研究进展

1.1 摩擦副材料体系创新

航空燃油齿轮泵摩擦副材料需在极端工况下保持优异的摩擦学性能。近年来,无铅环保型铁基粉末冶金材料成为研究热点。通过优化合金元素配比与制备工艺,研究人员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体系。实验表明,磷含量控制在0.3%-0.5%范围内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压溃强度,但过量添加会导致晶界脆化,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具体而言,当磷含量为0.4%时,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组合,其压溃强度达到550MPa,比传统材料提高约25%。这一优化效果主要归因于磷元素在铁基体中的固溶强化作用,以及形成的Fe3P相在晶界处的适度分布。

钛元素的添加通过形成硬质TiC相,使材料的耐磨性提高约40%,同时保持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研究发现,钛含量在0.8%-1.2%范围内时,材料中形成的TiC相尺寸分布在1-3μm,体积分数控制在8%-12%,这种微观结构特征既能有效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又不会显著降低材料的韧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TiC相均匀分布在铁基体中,与基体结合良好,在摩擦过程中能有效承载并减少基体的直接接触。

铜作为合金化元素,在铁基体中的固溶强化作用使材料硬度提高15%,同时改善了材料的抗咬合性能。深入的研究表明,铜含量在1.5%-2.5%时,材料在烧结过程中会形成适量的液相,促进颗粒重排和致密化,使材料密度达到7.2g/cm³以上。此外,铜元素还能改善材料的导热性,有利于摩擦热量的散发,降低摩擦副的工作温度。

在材料制备工艺方面,通过系统的实验优化了关键工艺参数。采用模壁润滑与雾化铁粉的协同工艺,配合1120℃-1150℃的烧结温度和45-60分钟的保温时间,可获得理想的金相组织与性能匹配。与传统含铅材料相比,新型无铅材料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磨损量降低30%以上,摩擦系数稳定在0.08-0.12范围内。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150℃),新型材料仍能保持稳定的摩擦性能,这对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燃油齿轮泵具有重要意义。

1.2 摩擦副结构优化设计

摩擦副的微观几何形貌对其摩擦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表面织构技术在改善摩擦副性能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侧板表面设计合理的微观织构可显著改善润滑状况。具体而言,采用激光表面织构技术在摩擦副表面加工出直径50-200μm、深度5-20μm的微凹坑阵列,可使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降低25%-40%。这种改善效果主要源于微凹坑在摩擦过程中起到储油和收集磨屑的双重作用。

通过大量的优化实验确定了微凹坑的最佳参数范围。当面积占有率为15%-25%时,既可提供足够的润滑剂存储空间,又不会显著降低接触面积。在分布形式方面,采用菱形分布的微凹坑阵列表现出最佳的性能,其摩擦系数比随机分布降低约15%。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摩擦副的入口区域增加微凹坑的密度,可以改善润滑油的导入效果,进一步提高摩擦副的承载能力。

针对齿轮端面与侧板的配合问题建立了完善的热-流体-结构耦合分析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工作过程中温度场、压力场的动态变化,能够准确预测端面间隙的变化规律。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在20MPa工作压力下,端面间隙从10μm增大到25μm时,容积效率下降约12%。这种效率下降主要是由于间隙增大导致的内泄漏增加。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的液压自动补偿机构,该机构采用多弹簧支撑结构和特殊形状的补偿板,能够根据工作压力的变化自动调整端面间隙,使其稳定在15±2μm范围内。

在径向间隙控制方面提出了基于热膨胀匹配的设计方法。通过精确计算不同材料在工作温度下的热膨胀系数,优化齿轮与泵体材料的匹配关系,确保在工作温度范围内保持最佳的径向间隙。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的燃油齿轮泵,在-50℃到150℃的温度范围内,径向间隙变化控制在±3μm以内,显著提高了泵的工作稳定性。

1.3 先进表面工程技术

表面改性技术在提高摩擦副性能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等离子喷涂技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之一。通过优化喷涂参数,在摩擦副表面成功制备了厚度50-200μm的WC-12Co耐磨涂层。该涂层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其孔隙率低于1%,显微硬度达到1200HV0.3。在模拟航空煤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试验表明,该涂层的磨损率仅为传统材料的1/5,且与基体结合强度达到70MPa以上。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涂层的优异性能主要归因于WC硬质相的良好分布和钴粘结相的适度塑性。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是另一个重要的表面改性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CrN、TiAlN等纳米多层涂层,在燃油齿轮泵摩擦副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涂层具有高硬度(2000-3000HV)、低摩擦系数(0.15-0.25)的特点。

近年来,复合表面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例如,先通过等离子喷涂制备WC-12Co底层,再采用PVD技术在表层沉积CrN纳米涂层,这种复合结构既保证了涂层的厚度和承载能力,又提供了优异的表面摩擦学性能。在加速寿命试验中,采用这种复合涂层的摩擦副,其使用寿命达到传统材料的8倍以上。

二、高性能耐磨材料研究进展

2.1 新型铁基粉末冶金材料

通过系统的合金设计开发了适用于燃油齿轮泵侧板的新型铁基粉末冶金材料。材料配方采用多元合金化思路,主要包含Fe-2Cu-0.5C-0.4P-1Ti(质量分数)等组分。该材料经烧结硬化后,抗拉强度达到650MPa,硬度85HRB,压溃强度550MPa,完全满足航空燃油齿轮泵的使用要求。深入的研究表明,各合金元素的协同作用对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铜元素主要通过固溶强化提高材料强度,同时改善材料的导热性能;碳元素形成珠光体组织,保证材料的基本强度;磷元素强化铁素体基体;钛元素则形成硬质相提高耐磨性。

材料的微观组织分析显示,基体主要为细晶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平均晶粒尺寸控制在15-25μm范围内。TiC硬质相均匀分布在基体中,尺寸在1-3μm范围内,体积分数约为10%。这种微观结构特征使材料同时具备良好的强度与耐磨性。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TiC相与铁基体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面,但结合良好,在载荷传递过程中不会发生界面分离。

在环块磨损试验中,材料在RP-3航空煤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率仅为1.2×10⁻⁶mm³/N·m,远低于传统材料。通过对磨损表面的分析发现,材料的主要磨损机制为轻微的磨粒磨损,伴有有限的粘着磨损特征。这种优良的耐磨性主要归因于TiC硬质相的有效承载和基体的适度塑性。

2.2 先进涂层材料开发

针对燃油齿轮泵特殊的工况条件开发出系列专用涂层材料。其中,基于高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的WC-10Co-4Cr涂层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该涂层的孔隙率低于1%,显微硬度达到1200HV₀.₃,结合强度超过70MPa。通过优化喷涂参数,特别是控制燃料流量在25-30L/h范围内,喷涂距离在150-200mm范围内,可获得质量稳定的涂层。在空蚀试验中,涂层的质量损失率仅为0.8mg/h,显示出优异的抗空蚀能力。这种抗空蚀性能主要源于涂层的高硬度和良好的韧性组合。

纳米结构涂层是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TiSiN纳米复合涂层,硬度可达35GPa,弹性恢复系数超过80%。研究发现,硅元素的添加促进了纳米晶TiN的形成,同时非晶Si3N4相在晶界处析出,这种特殊的微观结构使涂层同时具备高硬度和良好的韧性。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中,该涂层在200℃时的摩擦系数仍能保持在0.35以下,显示出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通过对磨损表面的XPS分析发现,涂层表面在摩擦过程中形成了富含SiO2的润滑膜,这是其保持低摩擦系数的重要原因。

三、困油空化与高压密封技术研究

3.1 困油机理与卸荷槽优化

困油现象是影响燃油齿轮泵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揭示了困油压力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规律。研究发现,在齿轮啮合过程中,困油区域的压力可在0.1ms内从常压骤升至80MPa以上,这种压力冲击是导致泵体损坏和噪声的主要原因。通过高速摄影观察发现,困油区域的压力波动伴随着空化气泡的产生和溃灭,这一过程不仅会产生噪声,还会导致零件的冲蚀损坏。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参数化设计的卸荷槽优化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卸荷槽的性能特征,发现非对称式卸荷槽具有更好的困油抑制效果。最优设计的卸荷槽可使困油压力峰值降低60%以上,同时将流量脉动率控制在5%以内。具体而言,当卸荷槽宽度为模数的1.2倍,深度为齿高的0.3倍,且偏向低压侧0.5mm时,可获得最佳的动态性能。这种优化设计使困油容积的释放过程更加平稳,有效避免了压力冲击。

科研团队还开发了新型的复合式卸荷结构,该结构在传统卸荷槽的基础上增加了辅助卸荷孔。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复合结构能够将困油压力峰值进一步降低约15%,同时使流量脉动率降低到3%以下。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观察流场分布发现,复合卸荷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困油介质向低压区流动,避免了流动分离和涡旋的产生。

3.2 高压密封技术突破

在高压密封方面开发了基于柔性支撑结构的端面密封装置。该装置采用多孔质材料作为密封环的支撑体,通过控制材料的孔隙特性(孔隙率30%-40%,孔径5-15μm),实现了密封端面的压力自适应调节。多孔质材料的选用经过系统优化,最终确定的材料为烧结青铜,其弹性模量为3-5GPa,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弹性变形,补偿由于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的尺寸变化。

实验表明,这种密封结构在20MPa压差下的泄漏量小于5mL/min,且具有优良的追随特性。通过高速摄影观察密封端面的动态行为发现,在启动和停机过程中,密封端面能够保持良好的贴合状态,避免了端面分离导致的突然泄漏。在耐久性试验中,该密封装置连续工作1000小时后,密封性能没有明显退化,证明了其长期工作的可靠性。

针对高温工况提出了组合式密封方案。采用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作为主密封件,配合弹簧加载机构,可在-54℃至200℃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密封性能。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经过特殊配方设计,包含15%的石墨和5%的二硫化钼作为固体润滑剂,10%的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这种配方使材料既保持了聚酰亚胺的耐高温特性,又改善了其摩擦学性能。

通过优化密封唇口的几何形状,使接触压力分布更加合理,显著提高了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具体来说,采用双唇口设计,主唇口承担主要的密封功能,副唇口起到防尘和辅助密封的作用。主唇口的接触角度设计为45°,接触宽度控制在0.3-0.5mm范围内,这种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密封压力,又避免了过大的摩擦力。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密封件在200℃高温下的使用寿命达到传统密封件的3倍以上。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上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通过困油解析模型求解或计算流体仿真方法,研究了齿轮泵设计参数、工况条件对齿轮泵困油的影响,在基于困油模型和CFD仿真理论分析方面,对于困油现象的理论阐述研究较多,困油过程与现象已分析得很透彻。困油现象作为齿轮泵的固有特性,难以完全消除,卸荷槽设计的重点在于困油机理的研究、困油模型的建立以及卸荷槽位置及形状的确定;其难点在于困油容积及卸荷槽沟通面积的变化规律、困油流量的计算、困油效果的评判以及困油时介质的体积弹性模量的时变性。虽然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对齿轮泵困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分析了多种形式卸荷槽的特性,但仍然没有明确地给出卸荷槽如何设计。其原因在于虽然对于特定的齿形参数,其困油容积的变化规律是明确的,但是卸荷面积是由困油容积叠加卸荷槽轮廓而来的,困油容积的位置及形状均是变化的,根据困油模型计算卸荷面积,从而确定卸荷槽轮廓是逆向设计的一个过程,所以卸荷槽的设计只能采用迭代优化的过程进行。

由于卸荷槽设计工程性较强,现有论文及设计规范中可参考的资料中,卸荷槽结构多为矩形和圆形的传统结构,该结构缓解困油能力有限,仅适用于传统低速齿轮泵。航空领域的高功率密度齿轮泵转速一般为6000~8000 r/min。随着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功重比的逐步提高,齿轮泵高速、高压的工作状态使得“困油现象”产生的危害加剧。为此需要在如下领域开展相应的研究:

(1)基于运动模型的卸荷槽设计方法研究。

由于转速过大,油液进入齿间时会受到较大的离心力作用,从而很容易导致油液抛出齿间,产生“填充不足”的现象,传统结构的卸荷槽已被证明无法满足高转速齿轮泵的设计需要。基于运动模型的卸荷槽设计方法,通过构建非标准化几何模型,能够连通齿轮泵高、低压区域,建立最佳的压力卸载方案,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卸荷槽结构无法满足高速、高压工况的设计要求。

(2)高速、高压齿轮泵困油机理试验测试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实现对不同结构卸荷槽的性能分析,尚未能全面利用试验手段开展压力对比测试分析。随着试验测试手段的进步,可以利用高频响压力传感器伴随测量高速状态下齿腔压力随转角的变化关系,为卸荷槽仿真分析与优化改型提供宽范围、高精度测试数据支持。

在燃油泵高压密封领域,以往在增压值不大的情况下,主要采用静态元件进行密封,而随着燃油泵出口压力的增大,近年来逐渐采用动态密封方法提高密封效果。国内对高压密封的研究起步较晚,存在理念落后、创新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在如下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当前基于流体动力学方法已经构建出高压密封的基础理论,已有大量研究对不同结构的密封效果进行分析。然而对密封效果的试验测试研究则进展缓慢,未来可以利用声波探测手段与微型高频压力传感器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小体积、高压力齿轮泵轴封结构的压力分布情况。

高压密封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旋转件的摩擦配副材料设计。现阶段主要采用传统轴承合金和润滑涂层的方式,实现动态密封件的高速摩擦材料设计。随着非金属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深入,可以从载荷分解、试验设计和效能评价的角度出发,开展复合材料的密封结构设计研究,进一步提升燃油泵的使用寿命和工作可靠性。

五、结论与展望

航空发动机燃油齿轮泵作为核心供油部件,其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始终围绕航空发动机的需求,即高性能、高功率密度比、长寿命及高可靠方向发展。高性能和高功率密度比,意味着齿轮泵要朝着高压力、高转速、高效率、轻量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在高性能、高功率密度比的燃油齿轮泵研制方面已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且取得了十足进展。当前,制约燃油齿轮泵的主要技术挑战来源于寿命与可靠性的不足,而因磨损产生的故障和复杂流场导致空化问题是影响燃油齿轮泵寿命及可靠性的主导因素。

随着新型卸荷槽设计、无铅耐磨材料、智能间隙补偿等技术的成熟,燃油齿轮泵的寿命和可靠性正稳步提升。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在高压高速条件下保持摩擦副的低磨损、在低黏度介质中抑制空化效应、在宽温域环境下维持稳定密封等难题需进一步研究。未来,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突破,航空燃油齿轮泵有望实现更长寿命和更高可靠性,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注:文章内使用的图片及文字部分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使用,如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如需了解公司产品及商务合作,请与我们联系!!

湖南泰德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湖南泰德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多年来持续学习与创新,成长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聚焦高品质航空航天流体控制元件及系统研发,深度布局航空航天、船舶兵器、低空经济等高科技领域,在航空航天燃/滑油泵、阀元件、流体控制系统及航空测试设备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精力持续研发,为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

公司总部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同升街道汇金路877号,株洲市天元区动力谷作为现代化生产基地,构建起集研发、生产、检测、测试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经过十余年稳步发展,成功实现从贸易和航空非标测试设备研制迈向航空航天发动机、无人机、靶机、eVTOL等飞行器燃油、润滑、冷却系统的创新研发转型,不断提升技术实力。

公司已通过 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严苛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公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积极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著,目前累计获得的知识产权已经有10多项。泰德航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核心业务,与中国航发、中航工业、中国航天科工、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内顶尖科研单位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湖南泰德航空始终坚持创新,建立健全供应链和销售服务体系、坚持质量管理的目标,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更经济、更高效的飞行器动力、润滑、冷却系统、测试系统等解决方案。